躬耕教坛 强师报国 迈向“双一流”建设新辉煌——写在湖南师范大学85周年校庆之际

2023-11-20    点击数:

余 蓉

湘江水碧,岳麓枫红;岁月峥嵘,弦歌不绝。

85年前,在1938年抗日烽火岁月中,留美归来的著名教育家廖世承先生临危受命,抱守“教育救国”理想,于安化蓝田创办学校前身——国立师范学院,以开师范学院独立创办之先声而载入史册。建校伊始,聚集了钟泰、马宗霍、骆鸿凯、孟宪承、皮名举等一大批名家大师,钱基博、钱锺书父子同校执教,共育桃李更是传为桂苑佳话。

从创立到坚守,学校迁溆浦,转衡岳,驻岳麓,并合新校,吸纳英才,传承教育之薪火,栉风沐雨,与时俱进。

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以原国师为班底成立湖南师范学院。与毛主席有着深厚情谊的杨树达先生就在这里担任教授,脍炙人口的《蝶恋花·赠李淑一》也最先发表在《湖南师院》院刊上。1984年学校更名为湖南师范大学,1996年跻身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是全国入选“211工程”的三所省属师范大学之一)。世纪之交,与原湖南教育学院、原湖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和原湖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新的湖南师范大学。

进入新时代,湖南师范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团结带领全校师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2018年入选省部共建“双一流”高校,2022年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10所牵头院校之一,学校迈入到进步最快、发展最好的新的历史阶段。根据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全球排名显示,学校是近年来国内发展进步最快大学之一,进步量居全国第二位。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时代楷模”“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等一批荣誉。

“承接涟衡形胜,汇聚四海英良。仁爱身修,精勤业广,兴我华夏,争做栋梁。”一曲校歌,道出了湖南师大人的胸襟与情怀,更唱响了迈向“双一流”建设新辉煌的奋进与担当。

因师而建 依师而强

“一所学校的最后成功,靠教师。”湖南师范大学前身国立师范学院首任校长廖世承曾如是说。

20世纪90年代初,老校长张楚廷先生提出“要想办一流大学,得从建设一流师资着手”,在全国率先大批引进博士,聚集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国家启动“双一流”建设伊始,湖南师范大学即启动实施“潇湘学者计划”,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面向海内外吸纳优秀人才,并营造“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的良好氛围。

卸任中国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一职的尹韵公,面对10多所高校抛出的橄榄枝,最终选择了湖南师范大学。原因并不是待遇,而是湖南师范大学尊重人才的诚恳态度——“你只要来就行,想怎么干我们都全力支持!”

“在与湖南师范大学的科研团队接触后,我感受到其卓越水平以及学校对科研的高度重视,这是干事创业的一片沃土。”卟啉与酞菁国际协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Atsuhiro Osuka说,将与湖南师范大学科研团队开展深度合作,努力将其打造成一支国际一流团队。

近五年来,学校引进了高水平师资500余人,其中不乏欧洲科学院院士、世界比较文学学会主席张隆溪教授,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院士Ottmar Ette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众议教授,原中华海外生态学者协会主席、加拿大首席科学家彭长辉教授,国家“杰青”获得者杨荣华教授等知名学者。“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局面生动盎然。

重点培育校内学科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和青年优秀人才,湖南师范大学还大力实施“世承人才计划”,激励了一大批教师扎根岗位谋事业,打破了中西部高校普遍存在的高端人才外流的困局。

“长江学者”刘红荣教授主要从事电子显微三维重构方法与病毒结构解析研究,其关于病毒内部结构研究的成果发表于《科学》,该论文是以湖南省内单位为第一单位发表于该期刊的首篇研究论文。“我所从事的研究属于基础研究,出成果既需要漫漫求索的时间,也需要坚守冷板凳的信念。幸运的是,我遇到了好学校,给了我充分的支持与信任,将我纳入‘世承人才计划’,让我心无旁骛专心科研与教学。” 刘红荣感慨地说。

在重才、爱才、育才的浓郁氛围中,学校人才自主培育喜讯连连,刘少军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蒋洪新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2016年以来,先后有34人次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计划,80余人入选各类省部级重大人才计划。

学校还畅通青年优秀人才成长通道,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根据不同学科、不同类别教师岗位特点,坚持分类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推行代表性成果第三方送审评价制度,完善职称评审机制,10余名优秀青年教师破格晋升为教授。注重感情留人,在子女入学、配偶安置、安家落户、医疗保健等方面提供“一条龙”保障,为人才安居乐业创造条件,让教师安心工作。

教师,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学校秉承“传道而济斯民”的教育理念和湖湘文化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旗帜鲜明地弘扬教育家精神,引导广大教师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从教39年的李爱年教授,荣获湖南省“三八红旗手”“芙蓉百岗明星”等荣誉,她是我国洞庭湖综合立法的开创者,也是我国餐厨垃圾管理立法的先行者,还是我国诸多生态环境立法的推动者,“但我最欣慰的是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我的大量精力也投入于此。”39年如一日,她爱生如子,追求卓越,深受学生的喜爱与赞誉。

近年来,外国语言文学教师团队、中华伦理文明传承发展与伦理学理论创新团队先后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涌现了包括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时代楷模、国家级教学名师、“徐特立教育奖”获得者等在内的一大批先进典型。

春风拂园地,众卉竞鲜妍。一批批优秀教师,汇聚起磅礴的湖南师大力量,将学校教书育人整体事业推向新的高地。

学科立校 学术兴校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湖南师范大学、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联合发布了《国外“一带一路”研究译丛》(以下简称《译丛》)。该丛书由蒋洪新教授和尹飞舟教授主编,它的发布是服务和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生动实践,是献礼“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的“师大之为”。

学校充分发挥在建世界一流学科优势,尹飞舟教授等参与策划编译了《大中华文库》丛书,郑燕虹教授等翻译出版《汉英对照湖湘经典》《湖湘文化与世界系列丛书》,致力于展示好湖湘文化,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外,还通过“中国十八洞”英文网站建设、雷锋精神国际传播等,讲述好当代中国发展故事。

这些都是湖南师范大学“双一流”建设实践的生动缩影。新时期以来,学校始终把学科学术立校作为战略选择,坚持把学科学术发展作为办学兴校的基本导向,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整合多语种多学科资源,建立人工智能与精准国际传播研究院,推动湖湘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湖南篇;获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基于新文科建设的跨文化研究及外语拔尖人才培养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在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征途上,学校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为核心,交叉融合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辐射哲学、历史、新闻等相关学科,使“大外语”学科魅力四射,活力迸发。

截至目前,学校现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1个(外国语言文学)、湖南省“世界一流培育学科”2个(哲学、生物学)、“十四五”重点学科18个,获批数位居省属高校首位;9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居省属高校第一;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9个,位居全国师范院校第二、湖南省属高校第一;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外国语言文学、音乐与舞蹈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地理学、生物学、美术学等学科实现历史性突破,位居全国同类学科前列,一幅美丽“学科图景”怦然显现。

一流的学科催生一流的科研,学校聚焦原始创新能力提升,产出了一批具有时代价值的高显示度成果。

在社会科学领域,5年来,学校新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8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重大项目15项,重点项目35项,立项总数居全国高校前22位,湖南省高校首位;2020年学校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数首次进入全国高校10强,居全国师范院校第二;获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1项,获奖数量居全国高校第29位,湖南高校首位,获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2项,其中一等奖22项,数量居湖南高校第一。

在自然科学领域,近三年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计划重大重点类项目17项。学校提名的33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学校现有75个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其中省部共建“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省省属高校中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校充分发挥在种业、先进计算、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科研优势,成为省属高校中唯一参与省“四大实验室”的高校。

服务社会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也是学科建设的价值旨归。湖南师范大学坚持以“四个面向”为指引,紧密对接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助力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

刘筠、刘少军父子两代院士带领团队,经过50多年的持续研究,在淡水鱼类良种良养具有国际领先优势,助推了湖南渔业千亿产值实现;王国秋教授团队研发的“芯片”,解决了工程机械液压系统传感器的卡脖子关键技术,相关产品已在山河智能、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企业应用;李少波教授为C919国产大飞机、国产麒麟计算机系统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显示字体;朱翔教授以高水平国土空间规划,助力现代化新湖南建设。

发挥智库优势,积极资政建言,五年来学校百余项智库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领导同志的肯定批示、采纳应用。学校作为湖南省首批7家省级重点智库之一,先后入选中联部“金砖国家智库合作中方理事会”“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会”成员单位;学校智库整体进入CTTI中国大学智库前50强。

宏施教泽 作育英才

在2022年中国校友会发布的中国大学杰出学术人才培养数量排名中,湖南师范大学位居全国高校第36位;在《中国科学报》发布的“基于院士成长数据的一流本科教育排行榜”中,学校居全国师范类高校第一!孙家钟、刘筠、陈星旦、夏家辉、姚守拙、印遇龙、陈大可、谭蔚泓、龚新高、邵明安、刘少军等一大批两院院士从这里启航。

“先生爱学生就像爱自己的作品,每一个学生都是他的作品。”这是学生对获评“时代楷模”的段江华老师的深情爱戴。“书记校长心中有学生,这所大学才有希望;教师心中有学生,这所大学才能办好。”人才培养亮眼成绩的背后,正是湖南师范大学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时代新人、持续推进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

人无德不立,教书育人,当先重德育。

一大批青年专任教师担任班导师,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全国高校首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院、全省首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等机构相继成立,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湖南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成功落户学校;2018年获批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涌现了“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全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标兵”“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等;获批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育部高校思政精品项目……浇花浇根,育人育心。一堂堂“大思政”课,让青年学子在耳濡目染中完成了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思想养成。

探索双院培养模式,建立大师引领机制,贯穿全人教育理念,试点优生优培方式,开展学业全程跟踪……这是学校“世承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湖南首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现代住宿制书院,“世承书院”对标国家“拔尖计划2.0”要求,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和高水平师资,通过“三制三化”(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模式,造就具有国际视野、引领未来世界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

“世承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仅是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一个缩影。学校深入推进“四新”建设,以新文科建设为牵引,促进文、理、工、医等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创新发展;实行大类招生和培养,完善辅修学位、辅修专业等培养体系,铺设多元开放的人才培养渠道;深入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现有各级各类人才培养基地、卓越计划、实验班、创新班18个;近5年荣获58项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6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覆盖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各领域全面开花。

2020年,在“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中,学校外国语学院2018级本科生任郑青同学从全国52万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斩获全国总决赛冠军,实现了湖南省学生在该项赛事上的历史性突破!

育教英才,桃李芬芳,学校人才培养捷报频传。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人数连年攀升,年均获省级以上奖励1000余项,涌现出奥运冠军、运动健将、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等一大批优秀学子。

建校至今,湖南师范大学已培养了50多万毕业生,大部分都在湖南落地生根,被誉为“最湖南的大学”。

以文化人 润物无声

“你要写湖南师大,就不能只写湖南师大,要写湘水畔的开阔静谧,麓山脚的葱郁茂密;要写书山上的集熙,上游中路的景德,麓山南的文渊,木兰路的腾龙;要写大学之道,止于至善;要写潇湘意气,写少年的成长与挥洒,写一届届书生来来往往,抵达,而后出发。”

文化是大学的血脉。透过这条湖南师范大学学子在学校官微的深情留言,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以文化人,润物无声”的生动场景。

85年来,湖南师范大学浸润于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成长于“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红色热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传承红色基因中,形成了具有独特精神气韵的大学文化,先后入选“教育部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是文化和旅游部在我省设立的唯一一家“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

大学的精神是大学的灵魂。85年来,“仁爱精勤”的校训精神始终指引着湖南师大人追求卓越、勇毅前行,涌现了以“舍己救人的优秀大学生”陈野平、李春华,“最美女孩”邓雪凤,“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朱素珍、熊雨涵等为代表的先进典型。

自1988年启动的“未来教育家”竞赛活动已成功举办35届,每年参与学生达6000余人,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适教、乐教、善教的优秀人才,为祖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燃灯拾柴,增光添彩!与之相契合的是,校园文化艺术节、学生学术节、学生社团文化节、“至善讲堂”“麓山论坛”“红色论坛”“师大之星”“四星大赛”“天籁”合唱团等校园文化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为学校文化建设和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发展的肥沃土壤。

“大学为学生”是学校始终秉持的育人理念。学校始终把学生看作大学的主角,在决策中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征求学生意见,保障学生权益。曾受邀列席校长办公会的学生代表赵玥激动地说,“作为校长学生助理团的一员,深切体会到我们就是学校建设发展的主人,也感受到学校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浓郁氛围。”

近年来,在办学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学校千方百计优化育人环境,投入近亿元为学生宿舍安装了空调、开通了热水,完成了中和楼、咸嘉湖校区综合楼、逸夫图书馆扩建等重点建设项目;在省委省政府和有关单位的大力关怀下,相继购买了天马学生公寓园区、湖南艺术职院南院校区、桃花坪校区橘园毗邻地块,拓展办学空间近400亩;老校门复建、三棵树广场及综合楼项目等工程按期竣工,书香坪、艺术坪相继落成,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漫步师大校园,香樟林立,芳草萋萋,胜境怡然,每一条道路、每一幢建筑、每一个雕塑、每一片花圃、每一棵树木……无不折射着学校的精神和品位。

“一起去天文馆看星星”是师大学子的独有浪漫。学校天文馆是目前我国中南地区规格最高、功能最强的高校天文馆之一,与已经建成的博物馆、地学博物馆、生物标本馆、美术馆等文化地标一起,构成了春风化雨的文化矩阵,潜移默化地感染人、熏陶人、教育人。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

“蓝田种玉,闻名已久,岳麓传薪,当仁不让。我们办大学,就是要让我们的大学更加充满人文关怀,让教职员工更有自信,让学生充盈爱与智慧,更睿智、更阳光,满怀希望,享受出彩人生。”面向未来,湖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蒋洪新表示,学校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开创“双一流”建设新局面,为服务国家战略和湖南“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作出积极贡献,奋力谱写学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关闭